蓍草

蓍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蓍草
拼音拼读
shī cǎo
药材别名
一枝蒿、锯齿草、蜈蚣蒿、飞天蜈蚣
英文名称
Alpine Yarrow Herb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蓍草Achillea alpinaL.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茎直立,被疏贴生长柔毛。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0.7~1.5厘米,羽状中深裂,裂片线形,锐尖,有不等锯状齿,上面近无毛,有腺点或无腺点;无柄。头状花序,直径7~9毫米,排成宽约4厘米的圆锥伞房状;总苞钟形,总苞片3层,覆瓦状,宽披针形;托片与总苞片相似;舌状花5~11朵,舌片白色,卵形,长2~3毫米,先端3小齿;筒状花白色。瘦果宽倒披针形,有翅,无冠毛。花期6~9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分布于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生于山坡草丛、沟谷湿地或灌木丛中。在国内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花初开时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茎深灰绿色至浅棕绿色,圆柱形,长30~100厘米,有明显棱线。叶多卷缩,灰绿色或稍深,质脆易碎。花序中主要为淡棕色总苞,并有少数黄白色舌状花留存。气微,味微辛。
性味归经
性平,味酸、苦。归肺经、脾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临床多用于经闭腹痛、急性肠炎、阑尾炎、扁桃体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和毒蛇咬伤等。
药理研究
有镇静、解热、镇痛作用;抗菌,抗炎。10%鲜草醇溶性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有机酸及其生物碱、琥珀酸、延胡索酸、a-呋喃甲酸、乌头酸、香豆素类和氨基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有小毒,孕妇忌用。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发热,头痛:蓍草15克,水煎服;或蓍草12克,菊花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②治头风,年久头风痛:蓍草捣绒绞汁,滴耳心。(《贵州草药》)
③治风火牙痛:蓍草捣绒,揉擦两太阳穴。如痛不止,再取叶塞于痛处。(《贵州草药》)
④治风湿疼痛:蓍草30~60克。煎水熏洗。(《内蒙古中草药》)
⑤治经闭腹痛:蓍草叶10~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跌打损伤:蓍草全草30克。泡酒涂擦。(《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痔疮出血:蓍草9克,败酱草12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⑧治肿毒:蓍草叶10~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厚朴花 hòu pò huā
芳香化湿,理气宽中。属化湿药。

龙脷叶 lóng lì yè
润肺止咳、通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白术 bái zhú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天仙子 tiān xiān zǐ
解痉、止痛、安神、定喘。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葱子 cōng zi
温肾,明目,解毒。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功劳木 gōng láo m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鸭脚木皮 yā jiǎo mù pí
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祛风除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白蔹 bái liǎn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红天葵 hóng tiān kuí
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虎杖 hǔ zhàng
祛风利湿、散瘀止痛、止咳化痰。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退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