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草

缬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缬草
拼音拼读
xié cǎo
药材别名
满山香、拔地麻、甘松、五里香、小救驾、穿心排草、鹿子松、猫食菜、抓地虎
英文名称
valerian
功效分类
养心安神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L.的根茎及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茎短,簇生多数须根,有特异香气。茎直立,有纵棱,基部、节上被粗毛。基生叶丛生,有长柄,柄基稍宽呈鞘状,早枯;茎生叶对生,羽状全裂,裂片3~15,披针形,全缘或疏生2~3浅齿,叶柄短或无。伞房状三出聚伞圆锥花序;花萼退化;花冠初时淡粉红色,后变白色,冠简短,基部一侧有小距状突起,先端5裂;雄蕊3,外露;子房下位,3室,仅l室发育。瘦果扁卵形,顶端约具12条羽状冠毛。花果期6~8月。
产地分布
分布于河北、东北、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多生于山地林缘、山坡、河岸及灌丛中。少数地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根茎短粗,顶端留存茎基及纤维状叶柄残基。根多数,圆柱形,长4~15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皱。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或灰黄色,中央絮状而疏松,中央有淡褐色的木心。气特异,味微苦、辛。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微甘。归心经、肝经。
功效作用
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水煎服,或研末,或浸酒;捣敷外用。临床多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和癔病及其情绪激动。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结果证实了缬草具有镇静安定、抗菌及降温的作用。此外还证实缬草具有短暂的降压作用和保肝作用。
化学成分
根含挥发油0.5%~2%,油中含异戊酸龙脑酯(bornylisovalerat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等。另含缬草碱(valerine)、缬草恰碱(chatinine)等生物碱类成分以及缬草素(valepotriatium)等。
使用禁忌
体弱阴虚者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神经衰弱,心悸:缬草6克,水煎服;或缬草30克,浸于白酒150毫升,48小时后分服(本方为1星期量)。(《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胃神经症:缬草、木香、吴茱萸各6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治腰痛、腿痛、跌打损伤:缬草3克。研末水冲服或加童便冲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癔病:缬草、甘草各9克,大枣5枚。煎服。(《安徽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枣 guǎng zǎo
行气活血、养心、安神。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桑寄生 sāng jì shēng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剑花 jiàn huā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紫苏子 zǐ sū z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鹤草芽 hè cǎo yá
驱虫,解毒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枇杷叶 pí pá yè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中的止咳平喘药。

金莲花 jīn lián huā
清热解毒,消肿,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地桃花 dì táo huā
清热解毒、去湿止痢、祛风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