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

地肤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地肤子
拼音拼读
dì fū zǐ
药材别名
扫帚菜、扫帚苗、地葵、地麦、益明、落帚子、竹帚子、铁扫把子、扫帚子
英文名称
fructus kochiae
功效分类
利尿通淋药
药用部分
藜科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 (L.) Schrad.的胞果。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秋天常变为红紫色,幼时具白色柔毛,后变光滑。单叶互生,稠密;几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具短柔毛;幼叶边缘有白色长柔毛,其后逐渐脱落。花小,杂性,黄绿色,无梗,1朵或数朵生于叶腋;花被基部连合,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向内弯曲,包被子房,中肋突起,在花被背部弯曲处有一绿色突起物,果时发达为横生的翅;雄蕊5枚,与花被裂片对生,伸出花外;子房上位,扁圆形,花柱短,柱头2,线形。胞果扁球形,基部有5枚带翅的宿存花被。种子1粒,棕色。花期7~9月,果期9~ 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田野、路旁或庭园栽培。分布几遍全国。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净枝、叶等杂质。
药材性状
扁球状五角形,外面包有宿存花被。表面浅棕色或灰绿色,周围有三角形膜质小翅5枚,其先端具缺刻状浅裂,下面中央有微突起的果柄痕及放射状棱线5或10条,上面中央可见未被宿存花被包被的五角状空隙。果皮灰棕色,膜质状,半透明.质脆易剥离。种子褐棕色,扁卵圆形,长约1.5毫米,边缘稍隆起,中部稍下凹,表面有网状皱纹,内有马蹄形胚,绿黄色,油质,胚乳白色。气微,味微苦。以饱满、色灰绿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苦。归肾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利湿热、止痒。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临床应用
用于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小便不利。煎汤内服,干品用量9~15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药理研究
地肤子1:3水浸剂试管内对许兰氏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0%煎剂还对伤寒杆菌有较弱抑制作用;水提液有抗炎、利尿、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水煎剂有抗炎、利尿、免疫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地肤子皂苷Ic、齐墩果酸、齐墩果酸28-O-p-D-吡喃葡萄糖酯苷、花柏烯、20-羟基-24-甲基蜕皮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内无湿热,小便过多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湿疹,痒疹:地肤子15克,白鲜皮9克,川萆薢12克,苦参、野菊花各9克,生地12克,赤芍、当归各9克。水煎服。(《中药临床应用》除湿消疹汤)
②治阴囊湿痒:地肤子、蛇床子、苦参、花椒各等量。煎水外洗。(《湖北中草药志》)
③治肾炎水肿:地肤子10克,浮萍8克,木贼草5克,桑白皮10克。水煎去滓,每日3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丹毒:地肤子、金银花、菊花各30克,荆芥、防风各15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相关中药材推荐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虻虫 méng chóng
逐瘀消癥,破血通经。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破血消癥药。

鹿药 lù yào
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罗勒 luó lè
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属解表药下的辛温解表药。

藤黄 téng huáng
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杀虫止痒。属拔毒生肌药。

山菅兰 shān jiān lán
拔毒消肿,散瘀止痛。属拔毒生肌药。

天葵子 tiān kuí zi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广东王不留行 guǎng dōng wáng bù liú xíng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韭菜子 jiǔ cài zǐ
温补肝肾、壮阳固精。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