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附子

白附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白附子
拼音拼读
bái fù zǐ
药材别名
禹白附、牛奶白附、鸡心白附、野慈菇、野半夏
英文名称
rhizoma typhonii
功效分类
温化寒痰药
药用部分
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卵圆形,直径2~5厘米。叶基生;叶柄肥大肉质,基部扩大成鞘,长20~40厘米;叶片大,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箭形,全缘或略呈波状,侧脉6~10对。花梗从块茎处生出,肥厚,圆柱形,长8~15厘米,绿色,常带紫色纵条斑点;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上部展开,先端渐尖,下部筒状;肉穗花序几无梗,顶端具圆柱状附属器,紫色;花雌雄同株;雄花部分在上’长约1.5厘米,花药2,顶端开裂;中部长约2.5厘米处着生中性花,雌花部分在下,长约1.5厘米;子房圆柱形,顶端近六角形,1室,通常具2~3个基生胚珠。浆果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林下或山涧阴湿地;也有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药材性状
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有毒。归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临床应用
一般炮制后用,用量3~6克,水煎服;外用生品适量捣烂,敷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用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药理研究
现代研究证实,有抗结核杆菌的作用,其疗效仅次于链霉素。有显著抗凝血酶作用和镇痛作用,还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炎、抑菌、催吐和刺激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内消旋肌醇、粘液质、蔗糖,可能尚有皂苷。还含胆碱、尿嘧啶、琥珀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白附子凝集素、白附子胆碱、三亚油酸及二棕榈酸甘油酯等。
使用禁忌
血虚生风、内热生惊及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口眼歪斜:制白附子12克,僵蚕、全蝎各9克。共为细末,分9包。每次1包,每日3次,黄酒送下。(《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②治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制白附子、白芷、猪牙皂角各30克。共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③治腰腿痛,关节痛:制白附子4.5克,鸡血藤12克,牛膝9克,独活9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疔肿痈疽:白附子根研末,用醋、酒调涂。(《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疗瘰疬:白附子球茎捣烂外敷。(江西《草药手册》)
相关中药材推荐

厚朴花 hòu pò huā
芳香化湿,理气宽中。属化湿药。

龙脷叶 lóng lì yè
润肺止咳、通便。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白术 bái zhú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天仙子 tiān xiān zǐ
解痉、止痛、安神、定喘。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葱子 cōng zi
温肾,明目,解毒。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功劳木 gōng láo m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鸭脚木皮 yā jiǎo mù pí
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祛风除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白蔹 bái liǎn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红天葵 hóng tiān kuí
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虎杖 hǔ zhàng
祛风利湿、散瘀止痛、止咳化痰。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退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