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

丝瓜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丝瓜络
拼音拼读
sī guā luò
药材别名
水瓜络、天萝筋、丝瓜网、丝瓜瓤、丝瓜布、天罗线、丝瓜筋、千层楼
英文名称
Towel Gourd Vegetable Sponge
功效分类
活血止痛药
药用部分
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 (L.) Roem.的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叶片圆心形,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有绿色纵纹;种子卵形,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产地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浙江慈溪所产质量最佳。
采收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浸泡于水中,待果皮及果肉腐烂后,取出,洗净,剪去两端,拍打去种子,晒干,压扁。
药材性状
丝状维管束纵横交织而成的细密坚韧的网络状物。全体呈压扁的长圆筒状或长棱形,两端细,略弯曲,长25~70厘米,直径5~10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暗黄色,有时残存果皮及膜状的果肉,体轻,质韧,富弹性,难折断,横切面可见子房3室,空洞状,偶有残留种子。气无,味淡。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肺经、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活血、通络、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2克。用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瘀滞、脉络不通的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疼痛、妇人经痛、乳汁不通等;肺热咳嗽、痔瘘、崩漏等。
药理研究
镇痛;抗炎;镇静。煎剂、鲜汁及甲醇提取物都有止咳作用;甲醇提取物有明显增加呼吸道排泌酚红的作用;煎剂与酒精浸剂对肺炎球菌及呼吸道常见细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纤维素、木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木质素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少用丝瓜络。
配伍药方
①治胸胁疼痛:炒丝瓜络、赤芍、白芍、延胡索各9克,青皮6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胸痹及心气痛:丝瓜络15克,橘络3克,丹参10克,薤白12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③治咳嗽多痰,胸胁痛:老丝瓜络烧存性,研细。白糖拌服,每次2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④治风湿性关节痛:丝瓜络15克,忍冬藤24克,威灵仙12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手臂痛:丝瓜络10克,秦艽6克,羌活3克,红花4.5克。水煎服。(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选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白术 bái zhú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天胡荽 tiān hú suī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金樱子 jīn yīng zǐ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属收涩药下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鹅不食草 é bù shí cǎo
通鼻窍、止咳。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红芪 hóng qí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柿蒂 shì dì
降逆止呃,下气。属理气药。

狗肝菜 gǒu gān cài
清热凉血、利尿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广升麻 guǎng shēng má
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小通草 xiǎo tōng cǎo
清热、利尿、下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尿通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