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

石菖蒲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石菖蒲
拼音拼读
shí chāng pú
药材别名
水剑草、石蜈蚣、水蜈蚣、葛蒲
英文名称
Acorus gramineus
功效分类
开窍药
药用部分
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onwii Schott.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外皮黄褐色。叶基生,剑状线形,先端渐尖,暗绿色,有光泽,叶脉平行,无中脉。花茎扁三棱形;佛焰苞叶状;肉穗花序自佛焰苞中部旁侧裸露而出,无梗,斜上或稍直立,呈狭圆柱形,柔弱;花两性,淡黄绿色,密生;花被6,两列;雄蕊6枚,稍长于花被,花药黄色,花丝扁线形;子房长椭圆形。浆果肉质,倒卵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谷、山涧及泉流的水石间。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或切成长10厘米左右的小段,晒干。
药材性状
扁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3~2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褐色、棕红色或灰黄色,粗糙,多环节,节间长0.2~0.8厘米;上侧有略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叉排列,下侧有圆点状根痕,节部有时残留有纤维状叶基。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横切面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断面色类白、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微温,味辛、苦。归心经、胃经。
功效作用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用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用治痰迷心窍。
药理研究
具有镇静、抗惊厥、改善记忆再现缺失、镇咳祛痰、解痉、抗菌、抗心律失常、降血脂、开窍、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有毒,有一定的致癌、致突变作用。
化学成分
主含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细辛醚及黄樟油素、α-细辛脑、β-细辛脑、欧细辛脑、菖蒲二烯、柏木烯、α-雪松醇、桂皮醛、α-雪松烯、土青木香酮、石菖醚、菖蒲碱甲、菖蒲碱乙、丁香酚等32种微量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阳亢,汗多、精滑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风虫牙痛:以石菖蒲抵牙痛处咬定,或塞缝亦可。(《古今医统》)
②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石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③治喉痹肿痛:石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圣济总录》)
④治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梅氏验方新编》)
⑤治痈肿发背:生石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白术 bái zhú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天胡荽 tiān hú suī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金樱子 jīn yīng zǐ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属收涩药下分类的固精缩尿止带药。

鹅不食草 é bù shí cǎo
通鼻窍、止咳。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红芪 hóng qí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固表止汗药。

柿蒂 shì dì
降逆止呃,下气。属理气药。

狗肝菜 gǒu gān cài
清热凉血、利尿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广升麻 guǎng shēng má
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小通草 xiǎo tōng cǎo
清热、利尿、下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尿通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