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皮

鸭脚木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鸭脚木皮
拼音拼读
yā jiǎo mù pí
药材别名
鸭脚皮、鹅掌柴树皮、伞托树皮
英文名称
Duck foot bark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五加科植物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的树皮。
动植物形态
乔木或灌木,小枝粗壮。叶为掌状复叶,具长柄;小叶近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微向背面反卷,顶端急尖或短尖。有时钝,基部阔楔形或楔形,幼时有星状茸毛,后近无毛。伞形花序再排成圆锥花序,每伞形花序有花3~8朵;花小,白色,芳香,花萼的上部有5~6细齿;花瓣5片,肉质;雄蕊5枚,比花瓣长;雌蕊l枚,子房5室。核果圆球形。宿存花柱,柱头略膨大。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中或向阳的山坡上,为冬季的蜜源植物。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浙江、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剥取树皮,卷成圆筒状或板块状,晒干。
药材性状
卷筒状或不规则板块状,板块状的长短不一。外表面灰色或灰褐色,粗糙,密具细小的疣状凸起及皮孔;内表面淡棕褐色,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性。气无,味苦涩。
性味归经
性凉,味苦。归肺经。
功效作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祛风除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适量,酒炒敷或煎水洗患处。用治感冒风热,咽喉肿痛;近有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热痹。
药理研究
含挥发油、酚类、氨基酸和有机酸。水煎剂对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多聚酚类物质:鸭脚木皮中含有丰富的多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类、黄酮类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
酚酸类物质:鸭脚木皮中还含有酚酸类化合物,如咖啡酸、香草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生物碱类物质:鸭脚木皮中含有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如咖啡碱、尼古丁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刺激作用。
黄酮类物质:鸭脚木皮中含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黄酮、异黄酮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氨基酸:鸭脚木皮中还含有一些氨基酸,如丝氨酸、赖氨酸等。这些化合物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使用禁忌
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配伍药方
鸭脚木皮水煎剂:取适量鸭脚木皮,加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可用于治疗肝炎、肾炎等炎症性疾病。
鸭脚木皮煎膏:将适量鸭脚木皮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药膏基质中,制成煎膏。可用于治疗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鸭脚木皮口服液:将适量鸭脚木皮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水或蜂蜜搅拌均匀,制成口服液。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鸭脚木皮药酒:将适量鸭脚木皮浸泡于白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饮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疼痛症状。
相关中药材推荐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虻虫 méng chóng
逐瘀消癥,破血通经。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破血消癥药。

鹿药 lù yào
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罗勒 luó lè
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属解表药下的辛温解表药。

藤黄 téng huáng
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杀虫止痒。属拔毒生肌药。

山菅兰 shān jiān lán
拔毒消肿,散瘀止痛。属拔毒生肌药。

天葵子 tiān kuí zi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广东王不留行 guǎng dōng wáng bù liú xíng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韭菜子 jiǔ cài zǐ
温补肝肾、壮阳固精。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