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柴胡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柴胡
拼音拼读
chái hú
药材别名
红柴胡、南柴胡、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英文名称
Radix Bupleuri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习称“南柴胡”),或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根(“习称北柴胡”)。(本文以南柴胡为例)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长,少分枝。茎上部多分枝,略呈“之”字弯曲。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长7~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具短芒,基部渐狭,有5~7条纵脉,具白色骨质边缘。复伞形花序多数,集成疏松圆锥花序;总苞片1~3,条形;伞幅3~8,弧曲;小总苞片5,狭披针形,紧贴小伞;花梗6~15;花黄色。双悬果宽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棱粗钝凸出。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
药材性状
根较细,圆锥形,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不显纤维性。具败油气。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胆经、肺经。
功效作用
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用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药理研究
药理试验证明,柴胡具有抗炎、解热、镇静、镇痛、镇咳及抗惊厥作用;可减轻肝损伤和促进胆汁分泌;具有降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以及溶血作用;具有抗溃疡、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升高血糖、降低血中脂肪含量、抗辐射损伤等作用。有毒性。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戊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山柰酚、山柰苷、槲皮素、芸香苷、香橙烯、龙脑、大叶柴胡皂苷Ⅱ、桃金娘醇、α-菠菜固醇、去葡萄糖基柴胡皂苷α、柴胡皂苷等成分。另含春福寿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真阴亏损,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之证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柴胡3~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正柴胡饮)
②治疟疾,寒多热少,腹胀:柴胡、半夏、厚朴、陈皮各6克。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时候服。(《本草汇言》)
③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柴胡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前服。(《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④治黄疸:柴胡(去苗)30克,甘草0.3克。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滓。任意时时服,一日尽。(《孙尚药方》)
⑤治积热下痢不止:柴胡、黄芩各12克。水煎服。(《圣惠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枣 guǎng zǎo
行气活血、养心、安神。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桑寄生 sāng jì shēng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剑花 jiàn huā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紫苏子 zǐ sū z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鹤草芽 hè cǎo yá
驱虫,解毒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枇杷叶 pí pá yè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中的止咳平喘药。

金莲花 jīn lián huā
清热解毒,消肿,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地桃花 dì táo huā
清热解毒、去湿止痢、祛风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