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甘草
拼音拼读
gān cǎo
药材别名
蜜甘、甜甘草、国老、美草、蜜草、黑根草、灵通、甜草、粉草、甜根子、棒草
英文名称
liquorice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棕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奇数羽状复叶。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钟状,花冠淡紫堇色,旗瓣大,雄蕊10枚,9枚基部连合。荚果扁平。
产地分布
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及含盐分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质草原。甘草野生原植物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趁湿切去茎基、串条、枝杈、须根等,放干燥处风干。亦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甘草。
药材性状
甘草药材呈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沟纹及横长皮孔。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有粉性,横切面形成层呈棕色环状,常有裂隙,木质部浅黄色,有时呈偏心性。根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心有髓。气微,味甚甜而特殊。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
功效作用
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2~6克,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克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克。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清热应生用,补中宜炙用。实证中满腹胀者忌服。
药理研究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抗炎、抗溃疡、抗过敏反应,抗癌,抗菌,抗病毒,促进胰液分泌,对离体肠有抑制,调节免疫功能,镇咳祛痰,抗突变,解毒,抗氧化,保护耳前庭功能、利尿,保肝、防止动脉硬化,抗脑缺血,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α-羟基甘草次酸、异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异甘草黄酮醇、三萜皂苷、香豆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湿浊中阻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者禁服。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12克,生姜(切)9克,人参6克,生地黄48克,桂枝(去皮)9克,阿胶6克,麦门冬(去心)24克、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炙甘草汤)
②治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小儿药证直诀》)
③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两次服。(《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④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9克,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
⑤治百药毒方:生甘草6克,生锉。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圣济总录》)
相关中药材推荐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虻虫 méng chóng
逐瘀消癥,破血通经。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破血消癥药。

鹿药 lù yào
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罗勒 luó lè
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属解表药下的辛温解表药。

藤黄 téng huáng
消肿排脓,散瘀解毒,杀虫止痒。属拔毒生肌药。

山菅兰 shān jiān lán
拔毒消肿,散瘀止痛。属拔毒生肌药。

天葵子 tiān kuí zi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广东王不留行 guǎng dōng wáng bù liú xíng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韭菜子 jiǔ cài zǐ
温补肝肾、壮阳固精。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