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

浙贝母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浙贝母
拼音拼读
zhè bèi mǔ
药材别名
象贝、大贝、珠贝
英文名称
Thunberg Fritillary Bulb
功效分类
清化热痰药
药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g.的鳞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狭披针形至线形;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少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蒴果卵圆形,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林下较阴处。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两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药材性状
珠贝:完整的鳞茎,扁球形,直径1~2.5厘米,高1~1.5厘米。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呈肾形,对合,中央有皱缩的小鳞叶2~3个及干缩的残基。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弱,味苦。大贝(元宝贝):单瓣的肥厚鳞茎,略呈新月形,长2~4厘米,高1~2.5厘米,厚0.6~1.5厘米,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有淡棕色斑痕,内表面类似白色至淡黄白色。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心经。
功效作用
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内服,或1.5克研末服。用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等。反乌头、草乌。
药理研究
本品有镇咳、镇静、平喘、扩瞳、调节血压、镇痛、升高血糖、祛痰等作用。可扩张气管平滑肌,对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可减慢心率;瞳孔扩张,抑制唾液分泌;可升高血糖等。
化学成分
含甾醇类生物碱贝母素甲,即浙贝母碱、贝母素乙、浙贝宁、浙贝酮、贝母辛、异浙贝母碱、浙贝母碱苷、浙贝宁苷、浙贝丙、胆碱、鄂贝乙素素等,并含多种二萜类化合物。
使用禁忌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弱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9克,紫苏6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乳痛乳疖:炒白芷、乳香、没药(各制净)、浙贝母、归身,等分为末。每服15克,酒送。(《外科全生集》)
③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9克,金银花18克,蒲公英24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溃疡性口腔炎:浙贝母4.5克,乌贼骨25.5克。将上药研细。每次6克,日服3次。(《山东医刊》1966,(3):象蛸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枣 guǎng zǎo
行气活血、养心、安神。属安神药下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桑寄生 sāng jì shēng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剑花 jiàn huā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紫苏子 zǐ sū z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润下药。

鹤草芽 hè cǎo yá
驱虫,解毒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枇杷叶 pí pá yè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中的止咳平喘药。

金莲花 jīn lián huā
清热解毒,消肿,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地桃花 dì táo huā
清热解毒、去湿止痢、祛风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川续断 chuān xù duàn
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